机器人大会开幕,AI奇点还有多远?潮新闻邀中国科幻“三大天王”同题问答

2023-08-16 15:29:48     来源: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屠晨昕

图源视觉中国

今天,第八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由北京市、工信部、中国科协主办的本届大会,以“开放创新,聚享未来”为主题,近600款机器人亮相、50余款新品首发,数量居历届之最。


【资料图】

本届博览会上的智能机器人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些越来越像人了,不由让人感叹“科幻照进现实”。

当前,世界处于强人工智能出现的前夜,AI能力的指数级进步令全球有识之士寝食难安。如果AI这个“超强大脑”搭配上机器人这个“超强躯体”并大规模应用,人类世界的未来将会怎样?被称为“AI奇点”的机器“觉醒时刻”还有多远?

科幻作家,是常年严肃、理性地思考人类文明未来的一群人。潮新闻记者向中国科幻“四大天王”——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这四位著名科幻作家发起了邀约。

其中,刘慈欣回复记者“这两天有事在忙,无法接受采访”并表达了歉意,另外三位科幻界大神都认真解答了潮新闻的提问。

中国科幻“四大天王”在2019年“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上首度聚首,从左至右分别为:韩松、王晋康、刘慈欣和何夕。

潮新闻:都说科幻是描述人类社会未来的N种可能性,那么机器人题材的世界经典科幻作品里,哪几部与当前的现实最为接近?

王晋康:当前,真正的机器人或者说强人工智能,还没诞生,ChatGpt只能说是正在迈过强人工智能的门坎。所以,凡是描写机器“人”的科幻作品还都超前于现实,没有太多可比性。

何夕:如果说与现实最接近,我想到的是John Marrs写的《无人驾驶》。在这个故事中,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成为了主流交通工具。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失控造成死伤。这种描写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作品和我们的现实几乎只有一墙之隔了。

另外像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这样的作品如果调整一下标准,和现实也有许多照应之处。

韩松:我觉得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系列,与现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态势比较接近。还有很多科幻作家都里面描写过机器人,像阿瑟·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里描写的机器人HAL9000,感觉当今这个AI发展迅猛的时代离其出现也不远了。

2022年9月1日,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能上下楼梯的绝影X20机器狗吸引了围观,它出自杭州企业云深处科技之手。图源视觉中国

潮新闻: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在现实社会中能被严格遵守吗?能否确保AI机器人不反噬人类?

王晋康: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是一个巧妙的文学设定,但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设定。从长远说,人类并不能严格掌控AI的发展。

何夕:如果世界上还存在国家间的敌对行为,“三定律”就无法被遵守,毕竟先进科技总会被应用到军事上。个人认为,AI机器人没有反噬人类的动机,但某些人类群体完全可能操控机器人来危害人类社会。简单地说,机器人可能成为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之后的第四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完全是人的问题,不是机器的问题。

韩松:说到这个“三定律”,我觉得它很难被遵守,它只是阿西莫夫作为作家的一个幻想。实际上,国外已经在研制自动杀人武器了,这种秘密研发国际社会很难控制。现在联合国提出要限制它的发展,但是你可以限制自己,但拦不住别的国家研究,一旦突破就可能占据优势。

汤姆·汉克斯在科幻电影《芬奇》中。图源视觉中国

潮新闻: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AI发展迅猛,如果与最前沿的机器人结合,“超强大脑”搭配上“超强躯体”,将给全人类带来什么变化?

王晋康:依我看,我们还是重点关注超强大脑吧。至于超强躯体没什么特殊作用,现有的各种机器、设备已经是超超强的躯体了,再加上5G、6G的物联网,万物互联所能达到的能力更会远超我们的想象。

何夕:人类的碳基身躯非常脆弱,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通过操作机器大幅提升了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随着近期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能够自主决策的通用型机器人正在成为现实。

粗浅的展望,是人类可以通过机器人执行各种精细、枯燥、重复的任务,探索各类危险、遥远的目标。

大胆的展望,是超级大脑能够突破人类肉体的极限,发现宇宙更深的秘密。比如说直观理解高维空间,比如说发现人类大脑不可能理解的某些数学和物理规律。毕竟人类大脑受限于皮层细胞的数值,而机器大脑拥有几乎无限的提升空间。

韩松:超强大脑配上超强躯体,我更关注的方向是人工智能跟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结合起来改造人,使人在身体上、智能上都获得很大的发展。

比如说脑机接口,能使人的智力水平获得巨大提升;同时强化人类的身体,把部分人改造成一种超级生物,可以去海里面生存,去太空中生存;此外,还有消灭疾病、长生不老都是会有可能实现的。

5月5日,美国加州好莱坞编剧罢工现场,作家莉亚娜·佩妮亚在Netflix公司门前举着反对AI的标语。图视觉中国

潮新闻:之前全球数百名学者发联名信要求延缓强人工智能的研发,担心威胁人类生存,是不是杞人忧天?

王晋康:历史上的那位杞人其实是一位伟大的智者,他超越时代,看到了所有人都看不到的危险,即天文灾难。我赞同这些学者对AI发展的忧虑,但正如第一题里我所说的,从长远看,AI会脱离人类的控制。

何夕:我是人工智能的乐观派,个人并不太担心人工智能或者外星人会“主动”威胁人类生存。

人工智能和人类不在一个生态位,在机器人的价值观里,干燥的撒哈拉沙漠无人区比任何人类城市都宜居,而月球和火星比地球更宜居,看看数千架美军飞机在内华达沙漠“飞机坟场”保存得多好就知道了。人类需要的食物和水对机器人而言全是垃圾。所以从生存竞争的角度看,机器人不可能主动威胁人类。

还有种流行观点,是存在所谓的“无意伤害”,承认机器人或外星人没有主动伤害人类的动机,但可能在实现自己某个目标时无意中抹除了人类。这种情况实际上完全等同于遭遇某种自然灾难,比如超新星爆发等。很明显,对抗自然灾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提升人类自身的能力,而实际上只有发展人工智能才能帮助人类提升能力。

此外还有一点,人工智能和人类的界限正在模糊。很快会有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通过植入智能装置恢复健康,那么未来健康人通过植入芯片提升智力几乎是种必然。中国汉朝皇室选择与匈奴和亲实现融合,人类与机器的融合也是注定的未来。将来很可能不存在纯粹的人和纯粹的机器,双方早就合而为一,又何来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

最后还是回到第一点,目前真正会对人类生存形成威胁的是某些操控机器的人类群体。就像战场上杀死某个士兵的不是无人机,而是操作无人机的另一个士兵。

韩松:要求延缓人工智能的研发并不是杞人忧天,这个危机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说,你问人工智怎么才能减缓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人工智能的回答很可能就是消灭人类,而且通用人工智能可能会通过控制电网等各种网络来达到它的目的。

2月19日,广州CPSP动漫游戏同人展上,有coser装扮成MOSS的样子。图源视觉中国

潮新闻:根据您的观察,现在距离强人工智能出现还有多远?会不会真的出现《终结者》里的天网、《黑客帝国》里的Matrix和《流浪地球II》里的MOSS?

王晋康:真正的强人工智能很可能是全世界联网的一个超级智能,它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百年之内吧。

何夕:现在对强人工智能的定义是达到人类的认知水平,个人认为这个目标必然会达到,而且时间不会太久,但它只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前期节点。

一旦机器达到人类智能水平,就说明机器完全破解并掌握了智能的底层逻辑。在此基础上智能(包括人机结合的智能)将马上开始起飞,迅速进步到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高度,如果量化将以亿倍智能来计算,未来智能和目前人类的差距将比我们和涡虫的差距还大。

按这个逻辑,所谓的天网、Matrix和MOSS,都是农夫对皇帝生活的无稽臆想。

韩松:现在距离超强人工智能出现、也就是所谓的“AI奇点”还非常远,现实离科幻中想象的人工智能还有非常大的距离,目前的研究成果还远远没有达到天网的水平。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出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潮新闻:如今很多国家生育率下降,世界人口可能持续减少;同时AI可能大面积取代人的工作岗位,这两大趋势会共同出现、改造人类社会吗?马斯克说未来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可能性大不大?

王晋康:关键不是机器人的数量,而是其总体智能。毫无疑问它会超过人类的总体智能,也当然会极大地变革人类社会。但对于这个新社会的细节,恐怕没人能准确预测。

何夕:个人以为人类作为智慧生命,天性并不喜欢劳动而是喜欢创造,这两个概念有所交叠但区别极大。AI取代人类工作可以理解成AI打卡上班为世界创造财富,而将把大量人类从枯燥繁重、扼杀天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与生存无关的创造甚至娱乐中,个人不认为这是什么坏事。

至于在一个AI创造了用之不竭海量财富的社会里,如果无法让人们幸福愉快地生活,只能说明人类的政治出了问题,智能机器不背这个锅。

未来机器人数量必然超过人类,但除非是家庭服务等工作需要,并无必要保持“人形”,对很多工作岗位而言人类形体没有优势,就这一点而言马斯克多半预计有误。还是那句话,未来不再有纯粹的机器和纯粹的人,我们会成为拥有机器伟力的人。

韩松:生育率下降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从来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机器的出现永远是在取代人的劳动,就像在历史上,汽车的出现取代了马车,让养马的人、造马车的人、马车夫等等失业了;也出现过机器取代一部分传统产业工人,这部分工人起来破坏机器。但是,汽车产业的出现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多人会找到新的工作,会达成新的平衡。今后,人跟机器协同进化的可能性更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包装